作者:万维商业空间设计时间:2021-10-20 11:59:22浏览:4198次
导读
在不断的转型发展中,王府井地区的规划工作在理念导向上更加注重人的感受,在工作对象上有了多元化的扩展,在技术方法上强调多学科的融合,在管控手段上更加重视治理导向和更新规则制定。王府井商业街这张首都商业金名片,究竟是如何打造出来的?让我们一起在阅读中寻找答案。
本文字数:5015字
阅读时间:14分钟
作者:北京规划院王府井规划组
照片来源:张传东摄
王府井商业街是首都商业金名片,自1903年东安市场开业,一直是北京乃至全国的一面旗帜,其百余年商业史是我国近现代商业发展的缩影。
王府井大街历史悠久,始建于元代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始称哈达门丁字街),定名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距今已有750余年的历史。伴随古都建设近千年,王府井地区自始至终以自主发展、包容创新、文商共享的发展精神,塑造了丰富多元又独树一帜的文化内核,留下了跨越多个时代的丰富遗存。
如今,王府井商业街是商务部首批高品位步行街之一,王府井商业区是北京三大传统商业区之一。
王府井大街
王府井大街位于北京东城区,南起东长安街,北至东四西大街,全长1818米。王府井商业街是指其中的长安街至灯市口段,全长1172米。王府井商业街区以王府井大街为核心,东起东单北大街,西至南河沿大街、北河沿大街,南起东长安街,北至五四大街、东四西大街,面积1.65平方公里。
王府井商业区的规划范围
转型需求:
王府井步行街的由来以及延长动议
尽管王府井地区的发展历经近千年,作为商业街也有着百余年的历史,但其作为现代商业步行街则仅仅始于20年前。1999年9月11日,王府井商业步行街举办了开街仪式,一时繁盛无两。开街之初,王府井步行段的范围自东单三条至金鱼胡同,全长548米。开街之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安全的步行环境,使王府井步行街极具吸引力,之后历经多次改造,不断丰富了商业发展内涵、改善了历史环境、提高了文化品味,给王府井带来源源不断地进阶发展动力。
1999年,王府井步行街开街仪式、儿童表演实景
时至今日,王府井商业街正逐步走向更高的国际地位、承担着更艰巨的时代使命。2017年,随着北京新总规对王府井发展的转型要求,王府井这个元老级的商业街区作为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示范园区(2017年)、商务部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2018年)、北京广域级商业中心(2019年),定位为独具人文魅力的国际顶级步行商业街区,开启了新一轮的转型发展。而这一轮的转型发展,则是以步行街的延长为触发点。
背景情况扩展说明
事实上,步行街的延长并非今日之动议,而是早在步行街开街之时,规划人员便富有远见地提出,在远期规划中,随着公共交通的完善和区域交通的组织优化,将步行街进一步延长至灯市口,与历史上繁盛一时的上元灯市连成一片,充分发挥周边文化资源的带动作用,提升王府井地区的文化品位。
步行街的延长经历多次讨论,征求了众多专家意见,最终形成了共识:步行街的延长意在完善街区的步行系统、优化步行体验,有效地盘活北侧商业区,带动陶汇新天、天元利生体育商厦、银泰in88、天伦王朝酒店等的活力,串联起天主教堂广场等精品空间;同时,也希望增强步行街和东西两侧辅街、背街的互动,将胡同这种富有特色的空间形态纳入步行系统,发挥街区内贝熙业旧居、儿童艺术剧院、吉祥戏院、老舍故居等历史文化遗存和文化场所设施的作用,展示传统文化,利用传统空间打造特色业态,提升背街的吸引力,在街区中营造更加丰富的业态和多元的体验。
王府井商业街区内的历史文化资源及重要文化场所分布情况
天主教堂广场
贝熙业旧居
老舍故居
2019年12月20日,王府井步行街正式北延至灯市口,带动了北延段两侧建筑业态的初步调整。
北延交叉口节点实景(王府井步行街与金鱼胡同交叉口)
照片来源:王府井管委会
应对挑战:
从一条商街到一个步行街区
步行街向北延长,为沿街商业设施提供了优越的休闲消费界面,但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1.公交线路面临调整,周边路网压力增大;
2.居民和就业人员出行交通组织亟需重新组织;
3.两侧大型商业体的进出货和上落客流线也面临整体考虑和调整。
步行街延长影响范围内的功能分布情况
1支撑北延,开展公交导改和区域交通重新组织
为了保障步行街延长,本次规划相应调整了103、104、特11、夜18、夜21、140等共6条公交线路,重点保障了步行街延长段两侧居民的日常出行需求;同时对于103、104两路见证王府井60年繁荣变迁的代表性线路,建议少量设置观光车的形式,活态展现早期公交车的变迁。
除此之外,还重点优化了北延长段两侧东西向胡同的交通组织,以单行为主,打通部分断头路,畅通街区微循环;重点保障了主街两侧综合体的停车场进出和货运线路。
街区交通组织调整方案
【局部示例】步行街延长前后,天伦王朝、乐天银泰的客货运路线发生了变化,周边的柏树胡同、甘雨胡同交通组织随之改变。
交通组织调整前
交通组织调整后
2交通治理,社区共享停车助力地面无车街区的塑造
为了营造更好的步行街区的环境,我们针对步行街段两侧街区大概1平方公里的范围,统筹空置的经营性车位和居民停车缺口,通过停车共享实现居民地面停车全部入地。在此过程中,通过月坛商户挖潜了630个可用社会停车位,挤出居民停车需求水分后,最终共享了387个车位;同时划定了四个停车共享区,以“就近停放、价格调节”为原则实施共享,之后还在社区成立胡同自管会,对地面禁停进行长期监督管理。
停车治理范围及分区共享示意图
共享停车不仅解决了周边居民的全部停车需求,还彻底解放了地面空间,为街区全面提升慢行环境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基础。此后,该地区针对韶九胡同、锡拉胡同、北官场胡同、甘雨胡同、柏树胡同、西堂子胡同、煤渣胡同共7条胡同进行了环境治理,包括清理违规停车、扩大人行道、增加花草林荫、提供生活服务界面等,全面提升了街区的慢行体验和环境品质。
煤渣胡同改造前后
柏树胡同改造前后
西堂子胡同改造前后
照片来源:东华门街道办事处
文化引领:
强化文商旅融合,促进业态升级
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贯穿大时间跨度和街区全域,是王府井街和区、南和北融合发展的线索。元朝时期奠定了王府井地区的路网结构——丁字街+鱼骨形;清代传沿下王府井的建筑形制,出现了诸多寺庙和四合院;民国积淀了王府井的主体文化格局,大量西方文化涌入,在交流和碰撞中,留下的学校、书店、故居和教堂,至今还发挥着重要作用;新中国时期的发展成就显著,在此形成了知名商业品牌,建设了多座剧场,还有重大的考古发现。
1梳理资源,挖掘王府井的文化主题
梳理王府井的历史文化资源,有3片成片传统平房区、24条传统胡同、40余处历史遗存,4个街道对景、4处历史名园、87棵名木古树和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历史文化资源讲述了王府井生动的历史文化故事,蕴含着众多名人、名景、诗词歌谣和老字号。
本次规划结合文化资源点位和故事脉络,划定王府井商业区的8个文化特色片区。这些文化特色片区是对王府井地区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展示区,也是详细规划中需要进行深入调研和精细设计的地区。这些片区的文化主题特色又是鲜明和迥异的,涵盖了外交文化、报业文化、儿童艺术文化、宗教文化、近现代文学文化、西方医学文化、演艺文化和现代艺术文化等多种文化。
王府井商业区文化资源分布及特色文化片区划定
2发挥文化优势,带动街区业态多元化发展
对标顶级商业街区,王府井未来应在强化突出核心商业特色品牌系列的基础上,依托本地文化资源优势,确定多元化的业态主题,丰富业态类型、调整业态配比,满足全客层消费需求。推动商业与文化、休闲娱乐的融合,在主街商业和腹地街区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为此,规划基于街区现有业态聚集情况,划定街区业态主题分区。第一是在主街西侧,以儿艺剧院、王府井百货等为中心扩展形成儿童文娱区;其次是向街区北部扩展,以北部文化设施和文化资源为依托,衔接天主教堂节点,形成时尚文化创新区;第三是以传统步行街加上金鱼胡同两侧,与金宝街衔接形成高端综合功能区。
王府井商业区的业态主题分区划定示意图
提升品质:
塑造宜游宜赏的精品空间和鲜明的建筑形象
1强化主街节奏,塑造精品节点
规划选取了以主街范围为主的15处精品公共空间节点进行了重塑,强化主街节奏、渲染高潮氛围。
效果图来源: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北延交叉口节点】设置全相位过街设施、为节庆期间设置完整步行街提供条件,对4个象限建筑转角广场统筹设计。
效果图来源: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海港城与天主教堂广场节点】对海港城出入口进行精细设计,充分考虑其对天主教堂观景的设计切入点;对in88北立面进行通透性设计,对地铁风亭等进行隐蔽性设计。
2挖掘辅街特色,提升休闲环境
针对王府井东街、王府井西街、校尉胡同等3条辅街,结合业态定位、文化资源情况等,挖掘特色、提出发展定位,整体提升环境。
例如,针对王府井东街,一方面调整货车运行路线,将转角广场腾出来,增加绿化,塑造活力花园广场;同时,结合8号线建设,将一部分一层的设备用房移入地下,优化建筑底层功能,打开临街面,改造街道断面,设置外摆,打造后街休闲餐饮街。
改造前
改造后
左:休闲餐饮街改造意象,右:休闲餐饮街改造示意图
3见缝插针,多手段提升绿化环境
针对王府井地区绿地资源极为匮乏的特点,规划通过加强街道绿化、挖潜大树浓荫和口袋公园,构建了“以金十字和多条林荫道为绿网骨架、三个传统平房区为绿色片区、多个口袋公园为节点”的绿化景观框架。
第一,针对主街之外的大街、辅街,有空间条件的建设多重林荫道,针对背街和小巷,结合乔木,形成连续、不间断的绿化节点串,营造林荫效果;
第二,对于传统平房区,通过大树浓荫、转角点绿、绿线勾勒、门户增色、立体增绿等多种挖潜绿化方式,以点带线,串联一条条绿色的胡同,渲染整个街区;
第三,对于古树大树所在的点状空间,因地制宜地在古树名木周边兼顾场地的使用功能开辟小型休憩场地,形成贴近百姓日常的绿色休憩空间;
第四,结合拆违和拆迁腾退工作,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增加小微绿地、口袋公园,增加邻里交往空间和街区开放休闲空间。
校尉胡同拆违前
校尉胡同拆违后
建设的口袋公园
4挖潜私有空间,激活建筑前区,塑造休闲广场
对于片区内的私有公共空间,进行挖潜和开放利用。如对小吃街改造片区内涉及到经济日报社、人民日报社、国机集团等多家产权的协调,实现了中央活动广场;对儿艺剧场、首都艺术剧场等建筑前区,结合停车就近安置,将建筑前区进行净化和设计,对外开放作为集散和活动广场。
左:小吃街改造前,右:小吃街改造后的中央活动广场。
效果图来源: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左:儿艺剧院改造前后,右:儿艺剧院改造后夜景
5制定空间使用规则,营造悠然闲适的外摆座椅空间
在公共空间的利用方面,结合绿地广场设置外摆座椅,营造动静相宜的舒适休憩空间;结合酒店餐厅设置外摆座椅,提供舒适的室外消费空间;结合屋顶平台和室外挑台设置外摆座椅,提供舒适悠闲、视野独特的观景平台。通过各种外摆空间,促进室内功能与室外空间的良性互动,提升街区活力。
王府半岛酒吧外摆
王府中环顶楼酒吧外摆
照片来源:王府井管委会
6推进一楼一策,塑造鲜明的建筑形象
基于王府井地区建筑风貌多元且极具时代代表性,甚至不乏大师作品的基础,针对当前建筑立面被遮挡严重的问题,规划明确了“突出建筑风貌特色、改善建筑轮廓线秩序”的策略。
具体来说,对第一轮廓线(建筑天际线、基地控制线和橱窗控制线)进行修补和精细刻画,对第二轮廓线(建筑广告牌匾和夜景照明)开展构建秩序的工作,增强街区的统一感,避免对建筑本体的遮挡,通过两条轮廓线的刻画,在街区呈现处多元的建筑风貌和统一的底层橱窗空间。
同时,对王府井大街的建筑色彩采取分段控制原则,形成“中高明度、低饱和度”的建筑色彩基调;并适当扩大窗墙比、增加橱窗展示面,提升首层通透度、增加出入口。
将这些建筑风貌改善措施落实到单体建筑,形成“一楼一策”治理库,逐个推进,重塑王府井大街的建筑形象。
效果图来源: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对于王府井地区,北京市规划院自上个世纪90年代就介入到其实际规划工作中,陪伴王府井地区走过30年的发展历程。不间断的陪伴式规划服务,很好回应了王府井不同阶段的发展与进阶诉,从刚开始的塑造风貌特色,到传承与展示文化,再到依托大事件的环境治理,到今天,回应时代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的迫切诉求,开展整体街区更新治理。在不断的转型发展中,规划工作在理念导向上更加注重人的感受,在工作对象上有了多元化的扩展,在技术方法上强调多学科的融合,在管控手段上更加重视治理导向和更新规则制定。
进入新时代,王府井不仅是位列世界商街舞台,同时也是首都的窗口,更是饱涵历史底蕴和人民情感的城市发展里程碑,其规划工作更应建立在尊重历史、深谙文化的基础上,从人的视角出发,反复推敲和尝试,勇于创新和突破,以开放与合作的态度塑造步行者的天堂。
王府井综合规划与设计团队成员单位如下
综合规划: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市设计: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广告牌匾与夜景照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商业策划:世邦魏理仕、北京财贸学院
交通精细化治理:MVA弘达交通咨询有限公司
景观园林(口袋公园):东方园林EDSA设计院
文章转载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仅做转发分享,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推荐阅读:
深圳叮梆小镇业态规划解读
https://www.onewedesign.cn/share/359.html
商业街案例分析与成功经验总结
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2478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