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万维商业空间设计时间:2022-04-15 14:03:18浏览:1458次
猜猜下面哪张照片是地处城市核心商圈的地铁站。
相信大部分人选择的都是第二张照片。
第二张照片拍摄的正是大阪梅田站的换乘大厅。
而第一张照片,则是地处上海核心商圈之一的新天地站。
作为关西地区最早也是最大的TOD商圈,梅田站内部包含了七个轨道交通站点及数十个购物中心,是辐射关西地区的超大型商圈。
梅田站地上与地下部分的整体感强烈,风格和功能的无缝衔接,这点就与新天地形成鲜明对比。
△ 大阪梅田站的立体交通路网弱化了边界感,将地上与地下部分无缝衔接。
新天地站的地上部分是由石库门建筑群改建而成的时尚商圈,而地下站内空间给人的感觉就是——“普通”。
既没有老上海的风情,也没有新上海的时尚,走过一览无余的站厅,出站后反而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 上海新天地商圈
这种地上地下的落差感的背后,是长久以来国内轨交企业对地铁商业运营的忽视。
当前,国内的TOD开发大多着重于地铁“上”盖,地上部分一直是商业项目开发的重点,对于地下空间的商业开发常被忽视。
也正因为商业开发集中于地上空间,社会价值强而商业价值弱的公共广场才难有立足之地。
TOD开发的核心目的,是通过城市建设来打造以人为本的美好生活,因此,TOD开发也不应该只是在地铁旁建造越来越多的商场和住宅。
但为什么要把商业价值最高的地块拿来盖不产生利润广场?
显然,这个问题如果不能被解决,TOD开发对于人的价值就无法达到最大化。
挖掘地铁站内部(包括月台、换乘大厅、换乘通道三大部分)的商业价值,就是平衡人群生活品质和开发方利润的有效方式。
地铁商业 in China
中国各地的地铁发展时间不长,自1981年北京地铁1号线运营以来,国内的地铁开发仅走过38个年头。
至于系统的地铁商业运营,更是轨交企业近年才开始涉足的领域。
除了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推出了自己的轨交商业品牌“Metro More”地铁生活馆和武汉地铁集团推出匠心汇匠心城系列外,大多数城市的轨交集团会选择与商业集团合作,进行TOD商业开发运营。
由于商业体的运营通常不在轨交企业身上,因此地铁站内的商业,往往表现为满足交通人群基本需求的便利店、自动贩卖机和出租给散户的传统地下商业街。
形象的割裂和功能的单一,正是运营管理缺失所导致的结果。
在国内地铁开发初期,规划的重心是解决交通组织问题,大量地下空间和重点区域位置被用于疏散人流,地下商场布局在边缘区域,功能被弱化。
最常见的商业做法是出售广告位和LED屏滚动广告,以达到提升商业收入的目的。
然而普通地铁站的换乘通道往往狭长,“一条道走到黑”的路线设置不利于繁忙人群的快速集散,不仅拥堵,还会给人压抑感;通道两边不设置商业的做法,也浪费了消费转化的大好机会。
也有大量“留白”的情况,比如虹桥火车站与虹桥天地的换乘通道。
空旷的大厅不仅是面积的浪费,也容易让人忽视指引路标,因为空而显得冷清的环境更是不利于商业氛围的打造。
△ 虹桥火车站与虹桥天地换乘通道,大片空地难以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也没有商业氛围。
在多线交汇的地铁站里,由于地铁站同时承担着串联周边区域的作用,地下空间内会设置“地下商业街”。
然而由于地下与地上商业分别由不同主体负责招商,经营的大多是“外贸原单店”、“手机贴膜”、“精品首饰”这类陈旧的同质化传统业态,导致地下商业形象界面差等问题。
△ 人民广场站地下商业街—香港名店街
综上所述,当前国内地铁商业存在着以下几大问题:
地上地下形象割裂,整体感差;
商业业态单一,仅能满足人群基本消费需求,待开发空间很大;
换乘路线不利于人群集散,同时不设置商业,等于主动放弃了盈利机会;
传统地下商业街形象界面差,利润空间小。
随着全国兴起的地铁建设浪潮,未来地铁商业的运营管理能力将决定其价值。
如何解决当前国内地铁商业存在的这些问题?
日本再开发历程中“车站城”的商业模式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启发。
车站商业 in Japan
与国内不同,日本的轨交企业与车站商业有深度的融合。
阪神、阪急、东急、小田急、京急、西武、东武、近铁、名铁......
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所代表的不仅是轨交集团,也是在交通车站建设的一系列知名百货。
自上世纪80年代国营轨交公司的私有化后,为了弥补普通线路运营的亏损,对于车站商业潜力的挖掘成为了各公司的主要经营策略。
就以JR东日本铁路公司为例,其流通商业车站空间活用收入(即站内商业)和购物中心与写字楼租售收入达到了9323亿日元,占总收入的31.6%。
非运输收入成为了扭亏为盈的关键。
在过往的内容中我们有提过,日本的站城一体化开发是从明治时代就开始的新城建设理念,以车站为核心建设商场的做法由来已久。
长此以往,车站地上部分的商场竞争已经趋于饱和。
△ 被大型商场包围的新宿站
为避免竞争,同时争取更多的公共活动空间,提升整个区域的活力,商业的“下沉”势在必行。
因此,轨交集团开始着眼于车站检票口改札内(即闸机内)商业潜力的挖掘。
“希望乘客能在车站里多停留一会,悠闲地进行消费购物,甚至愿意专程坐车前往参加特色企划活动。”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Ecute车站商业街、TOMONY便利店、GRANSTA主题商场等商业设施应运而生。
站内商场(Ekinaka),即位于检票口里侧,人们无需出站,在换乘时即可满足购物需求的新型商业模式。
由于日本的地下商业部分均整体持有,站内商场的精细化管理运营也是其除了便利以外的很大优点。
方便+美观+服务好,就是日本人对站内商业的直观感受。
△ 车站换乘通道一隅,沿路都是开放式的商业入口,由于在开发时期就纳入了管理,后期也保持统一运营,不仅不凌乱,在视觉上也给人开阔的感受。
Ecute就是JR东日本铁路公司旗下的站内商场,在站内商场的三大优点上,Ecute还有限定和全能这两大特色。
△ 东京站的知名弁当店,以“车站限定弁当”为特色,成为经过东京站必买的伴手礼打卡点。
以品川站为例,在Ecute发展最初,是由满足通勤人群基础需求为主店铺组成,主要是KIOSK便利店和车站弁当等,随后业态逐渐丰富,出现了书店、百货店、咖啡馆、点心店等休闲业态。
△ 品川站Ecute入口与车站换乘通道相连,主要是日式点心店、面包店、弁当店、小型餐厅。
△ 以“希望客人能将此地当作除了家和公司(学校)以外的第三停留处”为目标的概念书店。
如今的Ecute,除了餐饮商铺,还有药妆、花店和服装饰品店,根据不同的主题和相适应的节日,还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时尚快闪店的加入,一年不间断地吸引客户专门乘车前往打卡。
△ 潮流快闪店Hatago Isen Nmaya,这家店由位于新泻县宇沼郡汤泽町的日式旅馆开设,专门出售当地特色食品和清酒。
△ 日本“车站便当”文化是站内商业的起源,如今,“车站限定”成为了反哺车站,吸引人流的有效方式。
除了常见的餐厅、日用品店和限定商店,站内商业的全能还体现在对“应急需求”的相应。
如果在路途中突然出现身体不适,NewDays就是叠加了药店功能的便利超市。
△ 带着醒目绿色标识的New Days是JR东日本公司旗下的医药类便利店,可以满足大部分应急和家用的医疗需求。
如果今天要与重要的人见面,或者是急着赶去好几家公司面试,站内商业也能让你的仪态时刻保持完美。
△ 首先在10分钟快速理发的QB House完成合适的发型。
△ 再去白洋舍干洗店提走干净整洁的西装,在店内更衣间换上。
△ 接着去Mister Minit给你的皮鞋做个快速美容,全程不超过十分钟。
△ 如果回家路上忘记给妻子买结婚纪念日的礼物,在车站里买一束鲜花赔罪也是不错的办法。
美甲沙龙、按摩店、临时幼儿园或托儿所和高级超市......
在站内商业积极开展的全方位便利服务“营业”下,原本以轨交乘客为主的客户,近年也出现了为逛站内商场而专门买票进站的情况,有效提高了轨交企业的营业收入。
Ecute的经验告诉我们,
站内商业的精细化管理需要轨交企业的整体运营;
换乘通路两旁商业的设置不仅可以提高收益,也可以缓解人群的压抑和拥堵感,有利于人群集散;
除了满足基础消费需求的业态,独特和全面的服务更能让人感受到便利,从而刺激人群的消费需求。
△ 连通周边的环形广场可为人群提供交流休闲的场所
△ 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进行商业开发的站内商业
最后,舒适宜人的公共广场地下是繁忙热络的地下商业王国,利用地下广阔的空间,可以将站内商业的服务能级提升至可以服务整个区域的等级。
既有效利用了商业价值最高的区域进行开发,也提升了区域人群的生活品质,达到企业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和谐统一,这或许也是未来中国TOD开发可以考虑的发展方向。
注:本文来源于同策地产智库 ,作者地产望远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学习分享,不做商业用途,侵删,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