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万维商业空间设计时间:2022-07-29 15:25:35浏览:5493次
近二十年,中国的城市化过程迅猛发展。现在,城市的发展重心已经从增量转向存量,城市发展要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修复。
大拆大建,能够带来可观的土地财政收入,在整个拆迁建设链条中,原住民获得部分财富,开发商获得部分开发收入,地方政府则获得土地收入。
这是以往城市更新的惯常做法,是一种典型的房地产过度开发模式,可以在短期内刺激GDP,但这种方式过于粗鲁,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现在城市发展的需要。
接下来的方向应该是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以及品质提升,要由过去大规模的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其中“微更新”是存量修复的重要内容。
“微更新”,“微”是指小空间、小问题、小投资;“更新”必须有新和好的体验和感觉。
微更新理念继承了有机更新理论,即全面保护旧城肌理和风貌,在强调自下而上的动员和居民参与的基础上,尊重城市内部秩序的规律,把握各系统核心区域的问题,采用适当、合理的规模,对于局部小地块的更新,形成独立的更新链效应,老地块要创造具有影响力、归属感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和空间形态。
之前我们说过关于城市口袋公园的微更新:城市中“边角料”的改造——口袋公园
今天我们来看看关于城市中街区空间环境的整治提升。
实景图
01
老旧街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每个城市中都有老旧街区,随着时间的流逝,建筑的老化,业态的变迁,使老街巷逐渐失去往日的光辉,变成了一条业态老旧的普通街道。
且很多都是街道狭窄、设施老旧、绿化率低、建筑物参差不齐、门头牌匾破旧不堪,舒适度相当差。
所以,从街巷复杂的公共空间中总结出几类主要“病症”:
① 交通混乱问题:违规停放,人车混行存在安全隐患
② 立面风貌问题:街道界面混乱不连续,风貌特色不足
③ 休憩设施问题:公共空间活力不足,空间利用率不高
④ 新旧融合问题:街区的历史价值不被重视,无法平衡历史韵味与现代审美
⑤ 绿化环境问题:公共绿化零星未成片,服务效果低效
围绕这五种问题,对街道进行微更新的改造,希望在维持现有建设格局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局部拆建、建筑物功能置换、保留修缮等方式,优化街区功能、提升人居环境、激发老城活力,提高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02
老旧街区改造的具体设计探索
1、动态交通人车混行,静态交通停车混乱,街道杂乱无章
许多旧城区的城市道路都面临着人车混行、停车混乱的交通问题,对其设计改造,应分别采取人车分流和合理规划停车的策略作为回应。
实景图 ©鲁冰
望京小街位于北京朝阳区,全长360余米,宽约40米,这条13年的老街,在经历两年多的规划设计以及五个月的改造施工后,重回人们的生活。
改造前实景图
杂乱无章的车行道路、不友好的步行通道、丧失活力的商业界面基本可以勾勒出小街曾经的面貌。
乱停放、车行难、人行不畅已成为小街多年的顽疾。加之日均400辆共享单车的无序“蹲点”,外卖快递车分秒必争的飞驰,路面破损的日益严重,让基本的通行功能大打折扣,周边商业的可达性也受到了影响。
实景图 ©鲁冰
最终,望京小街所确定的改造方向为:开放性、轻时尚、生活化、交流性的国际商业街区。
示意图
对小街属性的重新定义,促使设计师对小街的空间格局进行重新梳理,并运用景观的手段缝合街道两侧和连接整个城市片区。
示意图
相较传统的城市街道空间,40米宽的小街更像是一个城市公共走廊,通过模糊边界,利用现有高差区分通行空间和停留空间,建筑立面到整体多维的一体化等手段,打造一个既细腻又极具体验的纯步行公共空间。
实景图 ©鲁冰
策略1:步行街保持原12米车道路宽度不变,预留应急通车需求,同时可为休闲活动及商业活动留白。
实景图 ©鲁冰
策略2:利用两侧人行空间和高差改造为木质大看台,结合阶梯式绿化,形成小街活动的观演剧场式空间。
街道断面改造前后对比
2、协调建筑立面,突出历史底蕴
混杂的建筑类型、凌乱的立面形式会严重破坏街道的风貌,原有历史底蕴也未得到鲜明的呈现,因此重塑风貌是一定要做的。
实景图 ©刘松恺
如上海西大门安亭老街,“十里一亭,以安名亭,以亭为镇”,安亭之名自汉代沿袭至今。后经汽车工业大发展时期,形成多变的城市面貌,留下了1200余年的上海0001银杏树、众多文化遗产和隽永的故事。
实景图 ©刘松恺
如今,安亭镇人民政府希望完成安亭老街的改造升级以适应新的消费需求。
改造前实景图
实景图 ©刘松恺
首先拒绝大拆大建,保留原有的主体空间,其次整治正在侵蚀老街风韵的元素,如低端的小门店、不合理的电箱安装、杂乱的沿街标志标识等。
改造分析
实景图 ©刘松恺
最后重新规划空间布局,增加统一店铺标识,加以灯光来统一街道空间,改善现有建筑立面形象。
实景图 ©刘松恺
立面更新提取了银杏古树元素,使用与银杏树相同颜色的孔洞金属板,小曲度弯折金属板形成特有的肌理。同时调节孔洞大小和金属板颜色,让立面“印”上银杏图案,即使在夏季,也可以看到黄色银杏树场景。在一层门与窗空间,也统一使用银杏叶颜色的框。
实景图 ©刘松恺
侧招灯具的设计,以银杏图案为主题,圆形亚克力为面板,侧挂与立面;在店铺正立面,多片银杏叶拼接成装饰面板,美化白色墙体。
沿着街道走过去,统一的银杏标识让游客和居民都形成强烈的共识,安亭镇的千年银杏树激发了我们深入了解历史背景的兴趣。
实景图 ©刘松恺
3、新、旧并置,时代记忆与现代氛围无痕融合
所有的城市更新都需要保留特有的历史记忆感,再叠加符合现代及未来的城市功能需求,这一直是所有改造设计中强调的一个重要因素,街区改造也是如此。
实景图 ©三棱镜
位于重庆市万州区的吉祥街,改造前也是一条破败杂乱的老街巷,早已失去了它原本的生活氛围,死寂沉闷。
改造前
实景图 ©三棱镜
它处在城市新与旧空间的一个交界面上,前靠新商业,背靠一片老旧的居民区,对于整个老城区来说,它是一个很小的点,对这个“点式” 街巷微空间,通过有机微更新,实现了传统与新兴业态融合共生。
示意图
该街区的改造设计将场地本身承载着记忆的东西被完整的保留下来。通过景观的手法,将万州港过去的记忆文化载体,演变成景观墙体、景观装置等景观元素。
实景图 ©三棱镜
实景图 ©三棱镜
以多重文化记忆的载体、参数化的形式与镂空钢板景墙的设计,当人们远看的时候利用反射可以看到过去老城的风貌,以前的万州港、西山钟楼的繁荣景象,增加了文化底蕴,唤起人们对万州过去的记忆。
实景图 ©三棱镜
巷道随处可见的老基底文化,青石,台阶与空间属性是无法设计出来的历史痕迹,所以通过留改甄别保留街巷肌理和人行尺度。
月亮墙示意图
实景图 ©三棱镜
月影墙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万州本地人们小时候对江面月影的记忆。把月亮倒影作为一个连接纽带,让本地居民在这里唤起过去的记忆,得到更多的东西。
实景图 ©三棱镜
4、娱乐设施、休憩设计数量少,质量差
增加街道中公共休憩、娱乐设施的数量,同时不占用太多空间,结合空间的位置、尺寸、形状,将多种形式的小品建筑引入街道界面中,提高舒适度。
改造后的城市通道 ©存在建筑
成都锦江区玉成街位于太古里东南侧,长约150米,最窄处5.1米,最宽处7.4米。
改造前现场照片 ©凡筑
改造设计的初衷是打破围墙阻隔,改善街道基础条件,提供适度的有效空间,引入丰富的经营业态,以此延续并激发城市活力,为玉成街持续的自发更新和发展提供契机及可能。
为游客提供休憩的场地 ©存在建筑
根据场地状况,提出三个基本改造措施:翻新、整改、临建。其中临建最为重要,指的是针对局部可建设区域增设可运营和体验的空间。
改造更新步骤分解图 ©凡筑
150米长的街道,宽度在5.1米~7.4米之间,除去预留的4米宽消防车道后,能够临建的场地只有1.1米~3.4米。临建设计的原则为:连续、参与、装配。
连续性以保证新旧环境之间有足够长的接触面,可以承载即将引入的经营内容,提供足够丰富的消费场景;参与性以保证连续的界面不会显得单调乏味,利用分段的放大空间或口袋景观设计,使更多的路人可以休憩停留。
预制箱体组团分解图 ©凡筑
预制箱体组合 ©存在建筑
装配化以保证现场施工的快速度和准确度,设计提供加工、安装节点图,在工厂内预制箱体、试装组团。预制箱体不设机础可拆卸移动,减少了对道路下部密集城市管网的破坏。
景观节点放大图 ©凡筑
花店成为街道借景 © 存在建筑
根据城市建筑肌理、道路格局,在各景观节点附近布置如DJ台、快闪店、鲜花店等情景业态,局部放大的空间得以借景借势,融入到长街之中。
小桌小凳等口袋景观 ©存在建筑
且摒弃绿化和铺装为主的环境设计方式,更多设计小桌小凳一类可被使用和参与的道具场景。
街道主入口的管体景观 © 存在建筑
以及为解决街面空荡乏味的问题,采用直径为15厘米的钢管进行环境设计。律动的管体构成了玉成街的入口门廊、景观墙面、临时座位。管体上部预留埋件悬挂灯具,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需要,悬挂不同的饰物或装置。
街道主入口的管体景观 © 存在建筑
除上述几点外,还有一些老旧街区的绿化空间,普遍体量小,且空间分裂零碎,整体居住环境较差。所以绿化环境需要共建共享,空间连通,整合提升为现代品质街区。
结语:
城市"微更新"是一个复杂课题,尤其街区更新问题更为细碎,如街道尺度曲折变化、随处可见的畸零空间,都需要考虑各种要求以寻得最优解。
相信未来城市中的所有"微更新"项目都能够越来越适应时代、适应新技术。
注:本文来源于世界城市更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作学习分享,不做商业用途,侵删,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