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万维商业空间设计时间:2024-02-08 15:18:19浏览:357次
从美术主题陈列到频繁的活动营销,购物中心在公共空间上的侧重不断增强,商场—商家—顾客三者之间的互动交流愈发重要。公共空间的“传感器”效应,能调和、深化品牌与顾客之间的关系,同时,好的创意也能为购物中心赚取可观的利润价值。
公共空间就像城市的客厅,越是世界级、国际化的城市对公共空间的质量要求越高;而商业空间是开展消费活动、发展经济的重要场所,当城市中的“公共空间”遇上“商业空间”,就会焕发出美妙的魅力和活力,带来公共场所利用效益的极大提升和无限商机。
一、对商业空间及公共空间的认知
商业空间主要指进行商业活动和消费的场所,它承担着商品陈列和交易的职能,如百货、商业街、大型综合体等。
公共空间就像城市的客厅,越是世界级、国际化的城市对公共空间的质量要求越高;而商业空间是开展消费活动、发展经济的重要场所,当城市中的“公共空间”遇上“商业空间”,就会焕发出美妙的魅力和活力,带来公共场所利用效益的极大提升和无限商机。
在现实生活中,商业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关系向来密不可分,任何一个形式的商业项目都有一定的公共空间属性,大部分的公共空间也具备发生商业活动的条件。
二、公共空间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商业的竞争及发展,后疫情时代公众消费偏好的转变,宠物经济影响力的提高等因素,都促使商业项目的打造方向由着重售卖商品和服务的“封闭盒子”,演变为同时注重五感体验、审美共鸣、社交体验的复合功能场所。
越来越多的商业项目将广场、公园、屋顶花园、公共艺术、休憩台阶or座椅、更大的中庭等公共空间融入商业体的设计中,“半开放式”、“街盒同体”等更为开放的建筑设计也成为主流,其公共空间的属性也随着增强。
三、为何“公共空间化”能促成消费
商业项目越来越“开放”和“亲民”,不需要消费,也有审美在线,环境舒适,氛围chill的场所可供公众与亲友、宠物消磨时间,时不时还能碰到新鲜的商业事件(如品牌快闪、运营活动等)。
这种放松,有趣味的体验,在无形中提高了公众除明确消费目的之外的到访意愿,延长了其停留的时间,增强了商业项目与消费者之间的黏性,在此过程中随机产生的消费需求被商场捕获,无论是口渴时的一杯奶茶,一时兴起的coffee chat,还是抓住你眼球的橱窗新品,最终都被转化为商场的营业额。
“不需要消费”却促成的消费,不是偶然,是在商业软硬件条件加持下,客流提升与消费心理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四、“公共空间+商业”的典型模式
公共空间和商业的组合是灵活多变的,以下简单地根据公共空间所处位置和属性,将其分为室内复合式、室外组合式、文旅+模式.
4.1 室内复合模式
顾名思义,即公共空间位于商业体内部,实质上是购物中心内部空间的优化升级。
较为简易的操作是在商业体内部设置一定面积公共服务区(如公共书吧、公共艺术展区等)或公共休憩空间(如休憩阶梯,公共平台等)。通过设计的手法,使其成为商业内部空间的变量与亮点,还能起到引流的作用。
(南山书房——OCT PARK华侨城欢乐时光广场连廊二层,是由南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规划建设,南山图书馆负责运营管理的第四家智慧化公益书房。)
(深圳万象天地高层的休憩阶梯)
另一种大手笔的操作是将公共空间与商业内部空间进行整体性的有机融合,如国内首个城市自然共同体商业——重庆光环购物公园,就将公园直接搬进商场里,目的是让消费者在消费空间中也能亲近自然,获得公园般的游逛及休闲体验。此种模式特别适合北方城市的气候特点,可避免室外消费环境的不可控性,解决市民一站式购物、休闲、社交等方面的生活需求。
(重庆光环购物公园)
4.2室外组合式
是一种充分利用户外或屋顶空间,打造公园、小微绿地、公共广场、运动场、屋顶花园等,与商业体进行有机组合的模式。这种模式能很好地与市集、城市微度假、宠物友好、露营、运动社交等时下流行的商业热词适配。
(西安老城根G-PARK的公共篮球场)
(深圳沙井天虹的天台公共儿童游乐场)
(商业与公园的完美结合体——台中Park2草悟广场)
有些商业项目有天然的公共空间资源优势,则会更注重商业空间与公共空间之间的互动和连通性。
(深业上城,一条走廊串连深业上城小镇与莲花山公园、笔架山公园,属于福田区的重点景观提升工程)
(香港K11 MUSEA与维港零距相接)
4.3 文旅+模式
将城市中文化旅游区与商业空间进行共赢组合的方式,其中文旅公共空间的表现形式一般为古建筑或街道。
此类项目一般具有宣传城市文化的使命,在项目打造上要注意保留原建筑的特色风貌,挖掘在地文化精神,与历史展馆等公共配套相结合,成为游客和市民喜闻乐见的观光、休闲与消费场所。
(上海张园——由上海现存规模最大、保护最完整、建筑风格最丰富、种类最多的中后期石库门建筑群改造的商业项目)
(成都太古里,漫广场北侧承接历史文化建筑“大慈寺”,南侧连接历史文化名街“糠市街”)
五、案例分析
一个将公共空间内化为自身吸引力的项目,往往不限于单一模式,而是各个模式的有机组合。
案例1:The COMMONS
首先是经典案例The COMMONS,虽是老生常谈,却不是昙花一现,从2015到今天,它依然具有很高的人气和参考价值。那么,它“长红”的秘密到底是什么?
其中之一就是,这里有一个好看好用的公共空间。 The COMMONS有一个标志性的木制大台阶,有不少的公共座椅和沙发,就像一个公共客厅,白天可以来喝咖啡工作,晚上是年轻群体的夜生活社交场,周末可以带着亲友和宠物短暂地逃离生活的琐碎,在任何一个时间段,都有来这里的理由。
The COMMONS的运营团队始终都在不停地做活动,各种演出,放映,让社区普普通通的小日子,既有烟火气,又有持续发生的新鲜事件。它是平时随时能来的社区的一部分,而非是引导你消费的商业体,让人感到放松和舒服。
一个不到1万方的商业空间,它的品牌丰富度和所提供的功能肯定是有限的。但一个让人愿意留下来的公共空间,才会带来社交、消费,培养消费者来到这里的习惯,这也是当下社区商业非常值得参考的经营路径。
案例2:成都万华·麓坊中心
该项目是全国唯一一个串联陆路公园与水域公园形态的商业,用5万平商业+13万平公园的配比,打造极致公园场景下的商业。
游逛动线富有变化,景观布局灵动,能满足日常社交、游逛、休憩等公共需求, 利用场地的地形特征,形成轻松自然的草坪空间、林荫花园台地、缤纷活力的水广场三个不同主题的功能空间。
除了优秀的景观设计,项目还背靠麓湖水城景区,临近麓客岛的生态岛屿和4A美术馆。有天然的公共资源优势,项目的运营活动也极富巧思,麓湖的花岛节、渔获节、岛集等活动集合了市集、艺术展览、戏剧表演、文化沙龙等一系列活动,吸引消费者到访,扩大了项目的影响力。
六、结语
“公共空间+商业”是同时通过建筑、景观等设计手段,将公共广场、公园绿地、运动场所等类型的公共空间融入实体商业场所的一种模式,它扩展了商业项目的功能,使其更好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虽自带“不需要消费”的气质,却最终成为人们常来常消费的场所。
图文来源于汇诚行商业资产V评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做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 转载好文目的在于增进业界交流,若作者和原始出处不准确还望谅解修正,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小编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谢谢!